首页>本刊特稿

“天上宫阙”背后的中国载人航天30年

2023-01-10 11:50:00 【关闭】 【打印】

  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中国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这一发生在400公里近地轨道的动人图景,无疑是对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奋斗历程的绝佳注脚,是对中国航天人三十年执着梦想的巨大回馈。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三十而立,诠释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速度”。 

  从无到有,30年圆梦之路  

  在浩瀚星空与蓝色地球之间,属于中国的“天上宫阙”缓缓飞行,勇敢的航天员漫步太空,自信的身影映照着人类科技的光辉……曾几何时,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画面已然成为现实: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五号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在这期间,密集实施了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工作,如期完成了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陈冬(右)、刘洋(中)、蔡旭哲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而在2022年尾声,随着神舟十五号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中国“天宫”升级扩容成“三室三厅”最全配置,首次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组成。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总质量近百吨。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逐梦苍穹三十年,中国人飞天梦想一次又一次跨越。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新的重大突破,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飞船“天地往返”技术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飞天第一人”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变为现实,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翟志刚于9月27日成功实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2020年5月5日,为中国空间站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拉开序幕…… 

  自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代号为“921”工程之后的30年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相继突破和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可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牢牢占据了世界载人航天的重要一席。而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不仅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更铸就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道路上的自立自强。 

  “天宫”很忙,建设人类探索太空的新平台 

  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开展更加深入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宇宙空间探索。与此同时,中国空间站也将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重要合作平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说,随着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一棒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入驻“天宫”,将重点开展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验证工作;二是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三是实施3-4次出舱活动,完成梦天舱扩展泵组和载荷暴露平台设备安装等工作;四是验证货物气闸舱出舱工作模式,与地面协同完成6次货物出舱任务;五是开展常态化的平台测试、维护及站务管理工作;六是开展在轨健康防护锻炼、在轨训练与演练等工作。 

  此外,作为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空间站也将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站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后,中国将继续秉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务实合作,让中国空间站的科学技术成果造福全人类。”季启明说。 

  据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多国航天机构,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等航天组织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有17个国家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对此,英国国家空间学院院长阿努·欧嘉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空间站将带来新的科学实验能力,支持微重力环境下的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这能让我们对这些学科产生新的认知”。 

  而法国《费加罗报》网站报道则援引研究中国航天事业的法国航天专家菲利普·库埃的评论说:“预计会有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被邀请进入中国空间站。”季启明表示,对于其他国家的航天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我们一直持欢迎态度。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向我们提出了选派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需求,我们与相关方面正在开展对接协调。同时,正在积极进行培训国外航天员的相关准备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俄罗斯国家航天机构将与中国同行合作,我认为这样的合作很有前景,我希望我们的宇航员能前往中国空间站,而中国航天员前往我们计划于2025开建的国家空间站。”俄罗斯宇航员马克·谢罗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薪火相传,播种航天精神 

  曾经,三十载砥砺奋进,中国载人航天从图纸上的伟大构想,化为宽敞、舒适的“太空之家”;如今,航天人薪火相传,将一粒粒梦想的种子播种到更多年轻人心中的脊梁之中。 

  “最高尚、最伟大的爱,就是爱国家。” 

  “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 

  在2021年迎接建党百年和香港回归24周年之际,一批特殊客人到访香港——他们是来自神舟、长征、北斗、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重量级专家。这其中,两位白发老者的演讲格外引人注目-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虽然年事已高,他们仍主动请缨、赴港交流。 

  在一场场交流活动中,两位院士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娓娓道来:“中国航天取得成就的法宝,就是航天精神;航天精神中,爱国是精髓、奉献是主旨、自主是根本、协同是支柱、攀登是追求。”让香港同胞感受着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激发出爱国奋进的力量。 

  “听完讲座,我觉得现在祖国航天的发展真的很厉害,希望过几年可以听到更多喜讯。”令14岁的中学生凌悦仪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航天人克服了不少困难、解决了很多问题,终于令天问一号探火成功。 

  27岁的杨乔然听讲座时,不时提笔记录。他分享体会时说:“了解到很多原来不了解的东西,长了不少见识。虽然和我的专业相关性不大,但多了解知识绝对是多多益善。”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同学们好!我是神舟十四号任务乘组指令长陈冬,今天很高兴能够在我们的问天实验舱与大家继续探索科学奥秘……”随着“太空教师”陈冬的开场白,备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在2022年10月12日开讲。这也是时隔6个多月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内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天地互动太空科普课。 

  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让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开设的地面主课堂和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三个地面分课堂的中小学生代表身临其境地感受宇宙的神奇。 

  参与此次太空授课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各项实验中这些在地球上无法体会到的现象非常新奇,自己长大后也想去探究太空的奥秘。 

  作为此次学生代表之一,龚艾伦说:“我觉得水球实验特别好玩。因为感觉那现象地球上也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就感觉比较神奇。” 

  而张许浩则表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毛细效应实验:“感觉太空上跟咱们地面上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太空上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咱们去继续探索。”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将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之梦飞得更高更远。

  资料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