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蓝色粮仓”:小鱼苗大产业

2022-05-12 14:00:00 【关闭】 【打印】

  “开饭啦,开饭啦,多吃点,长得胖胖哦。”在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玉包村,深水网箱养殖项目的养殖员兼技术员黄忠岸正忙着给网箱中的军曹鱼投放饲料,还不时抖动渔网,驱赶飞鸟。 

  随着气温回暖,澄迈县迎来了鱼蟹苗投放的最佳时期。澄迈县各地春耕活动如火如荼,从田间地头到江河湖海,大大小小的鱼塘迎来了“黄金期”。 

  桥头镇的渔民们正忙着喂养鱼苗;瑞溪镇仙儒村的稻虾共作基地内,工人们正紧张忙碌着小龙虾的捕捞和投放工作;而该镇不远处的山琼村,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带领下,正有序进行着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2022年3月22日,海南省澄迈县瑞溪镇仙儒村稻虾共作基地内,工人划着小船在190亩基地内投放虾苗

  深水网箱养殖的致富之路

  在玉包村的码头上,放眼望去,距离岸边3公里远的海面上,有序摆放着着二百多口大小不一的深水网箱,养殖户们正在逐个投放饲料,一旁的村路上,几名渔民忙碌着,有的在缝补渔网,有的在晾晒小鱼干,一片欣欣向荣。 

  “我们的鱼饲料全都是渔民一大早从港口拉回来的新鲜小鱼,虽然成本高些,但胜在绿色环保,这样养出的鱼,肉质更甜美。”玉包村党支部书记符文君正在检查村里渔业养殖的情况,并不时叮嘱渔民要注意海上作业安全,随即便开船驶向深海去检测网箱情况了。 

  网箱放置在离岸较远的地方,用符文君的话是要让海水能够充分交换,水交换干净了,对水质、对生态环境就是一种保护。据悉,每年4月是水产养殖的黄金期,水温逐步回升,鱼苗的存活率最高,该村以养殖军曹鱼和金鲳鱼为主,全年总收入可达三千万人民币以上。 

  看着如今已成熟的养殖技术,符文君不禁会想到从前,“玉包村是临海渔村,靠海吃海,内海产鱼的品质和产量都不如远海,而且经不起大风浪和台风,村民的收入很不稳定。”为了让村民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符文君作为“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完成了从内海渔民到深海养殖员的转变,依靠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作为“鱼三代”的符文君不仅成功实现转产转业,更是带领50多户村民走上了深水网箱养殖的致富之路。 

2022年3月21日,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玉包村,深水网箱养殖项目的养殖员正在翻搅饲料

  人才:成功创业的支点

  “只要鱼儿长得好,累点也没啥,现在是鱼苗孵化的黄金期,到年底天冷前正好长成大鱼可以售卖。”清晨,在桥头镇圣目村的石斑鱼养殖基地,王美彬开始了巡塘工作,大大小小的鱼塘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王美彬随手捞起一尾鱼苗,仔细观察鱼身及其粪便。“鱼苗的粪便呈现圆球状,说明它很健康,而且鱼身比较透亮,这塘鱼肯定能买个好价钱。”王美彬说,因为鱼苗数量多,且养殖密度较大,一条鱼生病会影响整口池塘,所以在巡塘时,除了关注鱼苗本身的情况,还要注意水温和水色。 

  “小时候家里穷,邻居家搞海水养殖,我耳濡目染,从那时就喜欢上了这行。”王美彬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在上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 

  2006年,王美彬从海南大学毕业后,便在陵水县一家公司从事深海网箱养鱼工作。积累了几年的实战经验后,他从公司辞职,到儋州市海头镇创业。他租了几口鱼塘,专注于将鱼卵孵化至3厘米左右的小鱼,再卖给养殖户。 

  海头镇鱼塘租期到期后,王美彬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他的家乡桥头镇同样靠海,当地的养虾业曾经很红火。但前些年,随着海虾市场的整体下滑,养殖户纷纷转行,鱼塘大片荒废。2017年,王美彬看准时机,在桥头镇圣目村租下120余亩闲置鱼塘,继续孵化石斑鱼苗。 

  “没有兴趣,不是真正喜欢,很难坚持下来。”王美彬说,创业后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几乎所有时间都是与鱼一起度过的,几间搭建在池塘边的简易厂房便成了王美彬及工人们的住所。 

  随着养殖观念的转变和精细化养殖需求的增长,王美彬也逐渐将户外养殖转移至室内,建立起半工厂化养殖场。 

  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不少年轻人慕名来拜师学技,有些是父母送到鱼场当学徒的,有些是来创业的,还有的是以合作方式学习经营的。十余年来,王美彬影响并帮助了20多名青年成功创业。 

2022年3月21日,海南省澄迈县桥头镇玉包村,深水网箱养殖项目,养殖员在给鱼苗投放饲料

  虾肥稻长“钱”景好

  常言道“春来水暖鱼儿肥”,海南的春天不仅是耕种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瑞溪热带稻虾产学研示范基地,位于瑞溪镇仙儒村,每年4月都是基地小龙虾收获的时节。 

  “这几天很忙的,是收虾的高峰期,小龙虾吃得好长得快,每天都得捞好几趟。”仙儒村村民陈伯安划着小船在190亩稻虾共作的虾稻田里来回穿梭,在捕捞大虾的同时,又投放下新一批虾苗。 

  只见一处稻田中投放有10余个长地笼,一个笼就收获了12斤虾。“今天最大的虾有一两多重,目前小龙虾的收购价为40元一斤,随捞随卖,而且很多都是提前就被预定了,市场上供不应求。”海南归耘田农业技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开琦说,现阶段的重点是水质调控,盐度、肥度都要调到最佳状态,这样才能在确保小虾苗成活率的同时,给足大虾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 

  随着捕捞工作的结束,一盆盆活蹦乱跳、干净壮硕的小龙虾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喂食都以小鱼虾和玉米为主,全部都是散养,所以看上去很干净。”何开琦说,每年的9月份是大量投虾苗的季节,待到冬季或第二年开春便可捕捞,不仅能大幅度提高稻田和淡水池塘收益,还有望解决撂荒稻田问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在何开琦看来,经济效益仅是该模式所带来的好处之一,这本绿色生态账才是关键。虾稻田在病虫害防治上,不再使用传统的化学农药,而是采用物理与生物防治措施,使用绿色低毒的生物农药,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超过60%。在肥料使用上,稻虾共育模式主要使用生物肥料,总体上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70%以上。 

  渔业的新天空

  山琼村坐落在瑞溪镇,是一个有着60多年水产品养殖历史的老村,原有养殖模式固化。近几年,该村以党建引领渔业,走出一条渔业创新发展的致富路。 

  进入山琼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围绕着村庄的1500余亩块状鱼塘。趁着天气晴好,水产养殖户们正在“翻耕”塘内泥土,准备投放鱼苗。 

  “我们村的水产品养殖业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之前的各自为政到现在的统一科学喂养,关键在于渔民的观念转变。”山琼村委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符策伟坦言,这些离不开党建的引领作用。 

  2021年,符策伟接过乡村振兴工作的接力棒,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挨家挨户走访,在了解村庄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情况时发现,水产品养殖是当地农民增收最主要的来源。“过去的60年,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诸多发展短板逐渐凸显,如村内养殖土地有限、养殖户各自发展不成规模;水产品种类普通、单一,产品附加值低;水产养殖以售卖鱼苗为主,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等。”符策伟深有感触地说,抓好队伍建设是第一步,要把村民赖以生存的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对此,山琼村党支部组织山琼村以及澄迈辖区从事水产养殖、加工、销售的养殖大户成立澄迈县养殖产业协会,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共享信息。并在山琼村引进“海南一号”罗非鱼等科技含量高、市场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增加产品竞争力。 

  同时,山琼村党支部通过鼓励脱贫户参与水产养殖、务工等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刘扬亮就是其中一户。当记者见到刘扬亮时,他正在检查鱼苗的生长情况。谈起养殖,原本有些内向的刘扬亮眼睛一亮,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养鱼没这么专业,都是靠天吃饭,不懂如何预防疾病,也不懂控制投放量,导致一条鱼生病,整口池塘全部赔本。”刘扬亮说,现在不一样了,工作队不仅带来了科学养殖的技术,也将先进的养殖理念科普给渔民,慢慢地生活就有了起色。 

  如今,刘扬亮家里有3口塘,均用于培育、出售鱼苗,年收入可达7万元,山琼村水产养殖更是带动了200多个农户从事水产养殖业。 

  “如何延长产业链,整合瑞溪镇企业资源,实施罗非鱼深加工项目,推动瑞溪镇农业转型升级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瑞溪镇宣传委员谢召隆说。 

  高 懿 海南日报社记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